金眼鹛雀

Chrysomma sinense   Gmelin
   

  70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(依据指名亚种的标本)成鸟:额、头顶、颈以及上体暗棕褐;前头大都浓褐色;腰和尾上覆羽渐转浅,显棕色;飞羽褐黑,两翅表面肉桂红;尾褐色,具若隐若显明暗相间的横纹,尾羽基部外缘概缀棕红色;眼上、下睑白色;眼先亦自,各羽先端褐黑色;眉纹不显,微白;耳羽棕褐色;颏、喉以至上胸均白,上胸或稍染灰褐;下体转呈淡茶黄色;两胁缀以茶黄色;翼缘和翼下覆羽浅茶黄。
幼鸟(1964年7月4日获自云南双江):头顶较成鸟暗;两翅表面肉桂红色浅淡;尾羽亦较浅;整个下体几纯白,仅于胸部和胁部微染茶黄色;覆腿羽淡茶黄;腹部羽呈绒状。
虹膜金黄、橙黄或橙色;眼周橙黄;嘴黑色;脚橙黄色。
量衡度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26) 23.3 181.8 13.5 68.6 95.8 26.5
(20—29) (163—209) (12.5—15) (61-72) (82—110) (25—28)
♀♀(9) 21.2 177.2 13.1 66.4 92.7 26.5
(20—24) (157-195) (12-14) (65—69) (85—102) (25.5—28)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整个上体棕褐色;翅表肉桂红;尾褐色、具明暗相间的横斑;耳羽与上体略同;眉纹微白;眼先和眼上、下睑白色;颏至上胸白色;下体转茶黄;翼缘和翼下覆羽带茶黄色。

大小

量衡度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26) 23.3 181.8 13.5 68.6 95.8 26.5
(20—29)(163—209)(12.5—15)(61-72)(82—110) (25—28)
♀♀(9) 21.2 177.2 13.1 66.4 92.7 26.5
(20—24)(157-195)(12-14)(65—69)(85—102)(25.5—28)

生物学

生态 栖于海拔约1,700米以下的平原、村寨、开阔河谷地带或沟谷中。多聚集小群活动于草丛、灌丛、竹丛间,也见于幼阔叶林下高草丛中、或玉米田和稻田等农田边以及蕨类植物上活动。 1964年7月25日在云南景东(海拔1,250米)见其在农田玉米植株上觅食。4月和7月在云南均见其有成对活动的。1月、2月、4月和5月采自云南南部和东南部的13只鸟胃,内含物几纯为昆虫,仅1只胃内兼有果实。所食昆虫有蝗虫(4次)、象甲、毛虫、蜂类以及其他昆虫和卵等(郑作新等,1960,1962)。剖检于1月(1只)、2月(1只)、4月(6只)、5月(7只)、6月(1只)、7月(9只)、8月(3只)和9月(5只)采得的33只鸟胃,内含物大部分为昆虫,计有甲虫(12次)、蝗虫(5次)、双翅目昆虫和膜翅目昆虫(各3次)、鳞翅目幼虫、蚱蜢和其他直翅目昆虫(各1次)、其他昆虫(11次),此外还有蜘蛛(1次)和植物种子、草籽等(2次)。1960年9月16日于云南潞西、1961年7月10日于云南富宁、1964月7月4日于云南双江、1964年8月26日、9月22—23日于云南景东,分别采得初飞的幼鸟,下体羽毛概呈绒状,羽色几纯白,有的仅于腹侧或胸部稍染淡茶黄色;尾下覆羽淡茶黄;其余体羽与前文“形态”描述的幼鸟相似。

生境信息

生态 栖于海拔约1,700米以下的平原、村寨、开阔河谷地带或沟谷中。多聚集小群活动于草丛、灌丛、竹丛间,也见于幼阔叶林下高草丛中、或玉米田和稻田等农田边以及蕨类植物上活动。 1964年7月25日在云南景东(海拔1,250米)见其在农田玉米植株上觅食。4月和7月在云南均见其有成对活动的。1月、2月、4月和5月采自云南南部和东南部的13只鸟胃,内含物几纯为昆虫,仅1只胃内兼有果实。所食昆虫有蝗虫(4次)、象甲、毛虫、蜂类以及其他昆虫和卵等(郑作新等,1960,1962)。剖检于1月(1只)、2月(1只)、4月(6只)、5月(7只)、6月(1只)、7月(9只)、8月(3只)和9月(5只)采得的33只鸟胃,内含物大部分为昆虫,计有甲虫(12次)、蝗虫(5次)、双翅目昆虫和膜翅目昆虫(各3次)、鳞翅目幼虫、蚱蜢和其他直翅目昆虫(各1次)、其他昆虫(11次),此外还有蜘蛛(1次)和植物种子、草籽等(2次)。1960年9月16日于云南潞西、1961年7月10日于云南富宁、1964月7月4日于云南双江、1964年8月26日、9月22—23日于云南景东,分别采得初飞的幼鸟,下体羽毛概呈绒状,羽色几纯白,有的仅于腹侧或胸部稍染淡茶黄色;尾下覆羽淡茶黄;其余体羽与前文“形态”描述的幼鸟相似。

海拔范围
国外分布

在国外,分布于巴基斯坦,印度,斯里兰卡,尼泊尔、锡金,不丹,孟加拉国及中南半岛。
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
分类讨论 La Touche (1925)根据云南,广西和广东西江的标本体型(嘴峰13—14.5毫米;金长♂196—230、♀186-197毫米;翅长♂70.5—73、♀70.5—71.5毫米;尾长♂99—107、♀90—101毫米;跗蹠♂26.5—27、♀26—26.5毫米) 较印度鸟类志(Baker,1922)记述的体型(嘴峰约12毫米;全长约170-180毫米;翅长65—70毫米;尾约85—90毫米;跗踱约25毫米)为大,订立 P.s.mafor。据测量采自云南、贵州一带的标本(见前面的量衡度),量度与 Baker 所录重叠。产于中国的 C.sinense,当属同一亚种。冬羽较夏羽鲜亮,且多棕红色,繁殖羽则显淡棕褐色。
亚种分化 有4个亚种,见于中国的为指名亚种。